[1] 刘晓玲.充分利用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资源提升地名档案公共服务能力[J].中国地名,2019(7):4-5. [2] 车姗.《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解读[J].中国地名,2017(292-293):6-7. [3] 洪钧.地名地图的编制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测绘通报,2016(5):126-129. [4] 王锐君.区域综合地图集地图符号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9. [5] 张金禄,王英杰,余卓渊,等.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与原型系统的实现[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4):468-474. [6] SONG Y,LI Q Y,YU Y,et al. Adaptability of atlas symbol sizes under multivariate conditions[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2020,47(1):1-13. [7] 秦雨.地图美学理论在地图设计和评价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17. [8] 何宗宜,宋鹰,李连营.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9] 王占刚.面向视觉变量感知特征的时空过程可视化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56(4):50-56. [10] 赵飞,杜清运,任福,等.专题地图符号的句法结构及其自动构建机制[J].测绘学报,2014,43(6):653-660. [11] 崔文宏.区域综合地图集内容结构设计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9):53-55. [12] 周伟.区域综合地图集的更新设计思路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6,14(3):77-79. [13] 徐智勇,艾廷华,危拥军,等.三维地图符号视觉参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6):557-560. [14] 田江鹏,贾奋励,夏青,等.语义驱动的层次化地图符号设计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6):736-743. [15] 李晓轩,王光霞,温程杰,等.基于本体集成的地理信息分类分级表达研究[J].测绘工程,2010,19(5):6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