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琪.时序InSAR技术监测北京市地表形变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分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2] 刘文涛.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20. [3] 刘昱彤. P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 2020. [4] DENG Liansheng, LI Zhao, WEI Na, et al. GPS-derived geocenter motion from the IGS second reprocessing campaign[J].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2019, 71:74. [5] 陈岸,吴毅江,林洪栋,等.华北区域GNSS基准站高程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变化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 2020, 45(6):86-91. [6] 赵桂儒.基于GAMIT软件的GPS数据处理框架建设[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07. [7] 李茂奎,李新伟,赵勤军.基于IGS参考站的CGCS2000坐标系控制测量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 2014, 39(3):93-96. [8] 张朋吉.甘肃连续运行基准站三维速度场分析[J].测绘科学, 2020, 45(9):5-10. [9] 陈浩.上海CORS站点的数据质量检测及可视化表达[J].导航定位学报, 2020, 8(6):118-123. [10] 马下平,赵立都.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地壳运动速度场分析[J].测绘科学, 2018, 43(8):1-6. [11] 王双绪,蒋锋云,张四新,等.六盘山及其邻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与构造活动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 37(1):16-21. [12] 徐杰,孟黎,国兆新.山东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建立与分析[J].测绘科学, 2017, 42(7):70-75. [13] 曾波,张彦芬,姜卫平,等.山西CORS网基准站速度场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1401-1404. [14] 王爱国.郑州市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及水文地质解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7. [15] 郭新华,李建欣.开展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18(1):147-148. [16] 王义梅,罗小军,于冰,等.郑州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J].测绘科学, 2019, 44(9):100-106. [17] 詹学启,张占荣.郑徐高速铁路郑州段区域地面沉降预测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 2014, 58(S1):56-60. [18] 苏喜军,纪德红,何慧爽.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 2021, 37(3):106-111. [19] 方建华,谢俊卿,王伟峰,等.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分析[J].地质论评, 2007, 53(S1):143-146. [20] 汪宝存,朱琳,潘登,等.郑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 2020, 32(3):143-148. [21] 李智,张志业,何登发,等.唐河-栗园-泌阳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兼论桐柏造山带与泌阳凹陷的盆-山关系[J].地质科学, 2020, 55(3):92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