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上一期   
    智能化电力测绘
    基于LiDAR+GIS的输电线路建模及巡检应用
    吴小东, 王冲, 闻平, 麻卫峰, 郑江
    2025, 0(1):  1-5,2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1
    摘要 ( )   PDF (39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资源长距离输送的主要载体,对其运行状态精细化巡检是电网运行管理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但当前输电线路巡检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等技术难点。本文联合无人机载LiDAR高精度的空间位置信息和GIS强大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点云数据精细分割、单个地理实体结构化建模等点云数据处理与GIS系统开发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机载激光点云的输电线路本体要素精细化三维模型,研发了基于GIS系统的输电线路安全隐患点智能化检测系统,形成了LiDAR+GIS输电线路安全巡检技术应用。工程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表明,LiDAR+GIS技术可实现输电线路安全隐患点快速检测,具有巡检精细、效率高等优势。本文可为电网数字化建设及升级改造、减灾防灾等应用提供更真实的空间数据基础和技术方案。
    基于频域特征与改进KAN网络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方法
    张照辉, 李洪涛, 徐阳, 赵科
    2025, 0(1):  6-1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2
    摘要 ( )   PDF (39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电线路故障识别准确率对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针对已有方法难以有效识别出线路对树木放电、风偏、雷击、鸟害、山火、外力破坏和异物等复杂外部原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特征与改进KAN网络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不同故障下如外力破坏、山火、异物等的三相数据,引入了二维分数阶频域变换方法提取出故障深度特征;然后,提出了一种融入自注意力和卷积模块的柯尔莫格罗夫-阿诺德网络(SCKAN),并改进了小波基函数用于网络权重初始化;最后,通过采集到的输电线路真实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输电线路故障的识别能力。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图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范晶晶, 胡帆, 原辉, 张娜, 孟晓凯, 王帅
    2025, 0(1):  12-15.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3
    摘要 ( )   PDF (15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架空输电线路覆冰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首先,整合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导线表面温度、导线温度、环境湿度及导线拉力变化等相关数据,构建了一种包含架空输电线路拓扑结构和环境因素的图模型,将节点定义为线路的各个监测点,边则代表监测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环境影响;然后,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对图模型进行特征提取,通过逐层传递节点信息捕捉节点间的相互影响,并引入注意力机制对不同节点的特征加权处理,提升预测性能;最后,使用历史覆冰数据进行监督学习,优化模型参数,确保泛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不同天气条件和线路环境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为电力部门及时采取融冰措施提供了有效支持。
    基于非局部挖掘再现网络的自监督无人机航拍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张永挺, 林江涛, 谢绍敏, 刘剑
    2025, 0(1):  16-2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4
    摘要 ( )   PDF (28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无人机航拍图像超分辨率任务中应用,使得无人机航拍图像超分辨率的性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然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分辨率方法依赖于特定的训练数据集,这种数据集通常是通过固定双三次采用内核对图像进行下采样构建的。当处理后的图像不满足这种“理想”情况时,其性能将急剧下降。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挖掘再现网络的自监督无人机航拍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NLMRN)。NLMRN只需要一张输入图像,无需对外部数据集进行预训练。它利用无人机航拍图像内部信息的非局部再现性,对输入图像本身进行下采样,以获得较低分辨率的图像并进行训练。为了更好地学习非局部重复特征,使用非局部上下文挖掘块(NLCM)建立非局部区域间的关系,并选择全局特征图的子集补充每个特定位置,以获得精确细节和纹理的重建。NLCM有效弥补了卷积运算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局部邻域的不足。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 NLMRN 在处理“非理想”条件下的无人机航拍图像时,明显优于其他先进的超分辨率方法。
    复杂场景下基于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的无人机配网巡检智能避障技术
    廖红兵, 况松陵, 李扬帆, 黄晓露, 王刚, 魏洪
    2025, 0(1):  22-28.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5
    摘要 ( )   PDF (71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电力配网的巡检过程中,复杂的环境条件,如树木遮挡和随机性障碍物,常常导致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遇到悬停、撞机等问题,严重影响巡检效率和安全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场景下的无人机自动巡检智能避障技术,开发了融合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的环境感知系统,通过利用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增大卷积核的感受野,捕获多尺度信息对障碍物进行实时识别,并利用先进的路径规划算法动态调整无人机的飞行路径,以避开障碍物。仿真测试验证表明,该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避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巡检效率提升了20%以上,且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本文所提出的智能避障技术为电力配网的无人机巡检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集成随机配置网络在输电线路覆冰预测中的应用
    原辉, 胡帆, 范晶晶, 俞华, 王帅
    2025, 0(1):  29-3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6
    摘要 ( )   PDF (26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输电线路进行覆冰预测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由于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和气象变化等的影响,覆冰预测是一项具有高维非线性、多模态异质性的复杂任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随机配置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预测输电线路覆冰。首先根据多尺度融合的小波模极大值进行覆冰图像数据边缘检测,提高覆冰线路识别的准确率;然后考虑历史观测数据中的微地理和微气象等特征,通过多种特征要素组合构建Boosting集成学习框架下随机配置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输电线路覆冰情况。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集成模型优于单一模型,可以有效实现覆冰输电线路识别和厚度预测,提高了模型泛化能力和覆冰灾害预测精度。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FY-3D MERSI-Ⅱ影像空间信息增强与湖泊监测应用验证
    苗顺霞, 孙开敏, 胡秀清, 瞿建华
    2025, 0(1):  35-4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7
    摘要 ( )   PDF (45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产风云三号D星中分辨率成像仪(FY-3D MERSI-Ⅱ)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高频次、多波段、大范围的数据。MERSI-Ⅱ主要提供轨道刈幅的L1级观测产品,而地表反射率及生态参量等下游产品有限。本文开发了顾及传感器成像特性的MERSI-Ⅱ影像空间信息增强方法,充分利用了扫描成像中产生的冗余观测信息,去除Bowtie效应,在保证定量特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色调和空间的一致性,将L1级数字信号(DN)转换为几何信息完备、空间质量高的地表反射率数据。湖泊监测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影像空间分辨率、定位精度及成像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以青藏高原96个湖泊监测应用为例,验证了影像空间信息增强方法的有效性。以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水体提取结果作为真值,经本文增强处理的影像在中大型湖泊(≥550 km2)面积提取上的平均误差低于3.5%,中小型湖泊(<550 km2)提取误差均低于6.5%。综合所有样例湖泊,空间信息增强后的影像在湖泊范围监测应用中平均精度相较于常规影像提升了3.62%。
    基于多源卫星测高数据的黄河流域主要湖泊水库水位变化监测
    毕龙生, 何荣, 路锦华
    2025, 0(1):  42-5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8
    摘要 ( )   PDF (51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单一卫星数据进行大面积长期连续水位监测方面的局限性,本文通过融合ICESat、Cryosat-2、ICESat-2星载高度计数据,并结合实测水位数据和气象信息,构建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主要湖泊和水库的水位序列,并对不同算法的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CESat-2和 Cryosat-2自带的算法均能够有效地提取水位数据,其中ICESat-2精度最高;降水量与内陆湖泊水位呈正相关,与水库水位呈负相关;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蒸发散量增加也是影响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
    结合典型地物光谱的珠海一号高光谱数据辐射与大气一体化校正方法
    李玉华, 邓孺孺, 李嘉怡, 郭昱, 李依玲, 旷志渊, 谷钰泽, 梁业恒
    2025, 0(1):  52-58.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09
    摘要 ( )   PDF (54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高光谱数据而言,由于传感器工作波段较窄,感光能量小,且各个波段在成像过程中产生的传感器辐射误差与大气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单方面考虑大气因素的纠正方法难以获得高精度的结果。因此,本文从辐射传输原理出发,以珠海一号高光谱数据为例,结合高、低反射率两种典型地物,提出了一种面向高光谱数据的辐射与大气一体化纠正模型,并将其校正结果与FLAASH、QUAC、EMPL方法进行比较,同时选择裸土、植被和水体三类典型地物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校正结果能够有效修正大气散射的影响,校正结果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光谱角均位于13°以内,均方根误差最高不超过0.15,校正结果稳定,尤其在低反射水体方面,效果远优于其他大气校正方法。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李朋轩, 王涛, 王德应, 杜义博
    2025, 0(1):  59-65.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0
    摘要 ( )   PDF (24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以及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黄河流域总体和上、中游地区RSEI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速最快,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②黄河流域RSEI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7.29%、27.97%,集中在中部黄土高原区域;③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年径流、年输沙量与RSEI均呈显著正相关,流域总体和下游地区RSEI与年径流量呈正相关,与输沙量呈负相关。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学术研究
    视觉引导的卫星传感器自动准直快速搜索方法
    袁红磊, 李广云, 范百兴, 王力, 李玉杰, 隆昌宇
    2025, 0(1):  66-7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1
    摘要 ( )   PDF (1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航天卫星产业的迅速发展,卫星制造和发射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批量卫星的生产制造,卫星传感器的位姿测量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满足大批量卫星自动化准直测量技术的需求,相应的技术方法也应运而生。本文在现有的卫星自动精测技术的基础上,对自动精测模型中光十字丝提取模型和自动化搜索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自动精测模型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的光十字丝提取算法和自动搜索算法,极大地增大了自动搜索范围,以及提升了卫星自动化准直测量的效率。
    联合分布式摄像头的山岳型景区游客精准时空信息近场感知
    施坤涛, 朱长明, 张新, 杨帆, 张琨, 高宏进
    2025, 0(1):  72-7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2
    摘要 ( )   PDF (60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岳型景区游客信息实时感知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充分利用山岳型景区分布式摄像头近场感知网的优势,提出了联合分布式摄像头的山岳型景区游客目标动态精准被动感知方法体系。首先,通过注意力模块(CBAM)和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ASFF)技术改进YOLOX网络,完成复杂场景视频流的游客目标初步识别;进而,引入目标动态跟踪算法改善山岳景区游客动态目标遮挡问题,进一步提升模型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目标的像素坐标空间到地理坐标空间的转化定位算法推导出游客的时间位置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协助完成山岳型景区复杂场景下游客的近场被动感知与空间定位,游客动态目标被动感知总体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空间定位误差RMSE小于1.109 4,为山岳型景区无/弱卫星导航信号情况下区域游客目标的被动实时动态精准感知与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案和信息支持。
    基于GF-3全极化SAR指数特征的水体信息提取
    宋伟, 石孟宸, 杨阳
    2025, 0(1):  78-8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3
    摘要 ( )   PDF (2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极化雷达影像在水体信息提取时,对与水体散射特征相似的地物区别能力不高。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全极化高分三号卫星影像数据,分析不同极化方式散射特征,构建不同极化方式的水体指数特征,将得到的指数特征组合构建特征影像数据,利用特征影像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水体信息的快速、高精度提取,并选取全极化高分三号作为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极化数据构建的水体指数特征影像数据,进行水体提取的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泸定同震滑坡识别
    张雷, 眭天波, 黄成兵, 张净
    2025, 0(1):  83-87,126.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4
    摘要 ( )   PDF (57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震通常会引发大量滑坡,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高效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实现对震后滑坡快速、准确的识别,是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基于GEE平台,使用多源遥感数据(光学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树(GBT)),对泸定县6.8级地震滑坡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特征较少时,RF模型性能最佳(总体精度OA=93.1%,Kappa=0.859);特征丰富时,GBT模型的性能最佳(OA=96.3%,Kappa=92.3)。滑坡识别中地形特征的重要性最高,其次为遥感光谱指数,SAR影像特征重要性最低。基于最佳滑坡识别模型GBT,研究获取了震区滑坡分布图,滑坡面积约为25.86 km2。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地震滑坡快速识别,以及在模型、特征的选择上提供了重要参考。
    GNSS星载原子钟性能评估分析
    彭思琦, 白燕, 郭燕铭, 陈晓锋, 刘瑞
    2025, 0(1):  88-93,100.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5
    摘要 ( )   PDF (63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星载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部分,为系统提供平稳可靠的高精度时频信号,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用户导航定位及授时精度的高低,因此对星载原子钟开展全面的性能评估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星载原子钟性能评估的主要方法原理和预处理过程,分别从星载原子钟钟差数据的频率特征、拟合精度、频率准确度、频率漂移率和频率稳定度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德国地学中心GFZ提供的事后精密钟差产品对GNSS星载原子钟进行了全面的性能评估。结果表明,Galileo星载氢钟的拟合精度最佳,超过半数优于0.1 ns。Galileo和BDS-3星载氢钟在频率准确度分析和频率漂移率分析中表现良好,而在稳定度方面Galileo星载氢钟、BDS-3星载氢钟和GPS Ⅲ-A星载铷钟基本均处于10-15/d量级。本文的研究在提高PNT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稀疏直接法的水下单目视觉惯性里程计
    王益美, 黄琰, 冯浩
    2025, 0(1):  94-100.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6
    摘要 ( )   PDF (19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水下视觉导航在弱纹理环境下定位精度低及稳健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直接法的水下单目视觉惯性里程计。该方法基于像素灰度不变的假设,通过优化光度误差估计相机位姿,避免了特征点提取和匹配的复杂过程,从而提高了导航的实时性和稳健性;同时,结合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数据,利用误差状态卡尔曼滤波(ESKF)进行数据融合进一步减小误差,以提高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在水下复杂环境导航的稳定性和精度。试验结果表明,误差达厘米级且与单纯的视觉算法相比,有所减小,证明了该系统能够有效融合视觉和惯性信息,在水下导航领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健性。
    移动窗口多普勒平滑伪距增强的GNSS/IMU/单目视觉紧组合定位
    何进辛, 高井祥, 潘诚, 王永辉
    2025, 0(1):  101-106.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7
    摘要 ( )   PDF (23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针对在多源融合导航系统中GNSS伪距观测值受环境影响较大使得定位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窗口的多普勒平滑伪距算法。首先建立基于因子图优化的GNSS/IMU/单目视觉紧组合导航系统模型,然后使用开源数据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与常规加权多普勒平滑伪距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伪距定位中E、N和U 3个方向上定位精度分别达到1.591、2.892和2.001 m,定位精度分别提升了50.7%、61.7%、56.8%;在多源融合导航定位系统中定位精度分别达到1.390、2.561和1.606 m,比未平滑前的定位精度3个方向上分别提高了9.8%、20.0%和11.1%;同时该结果与常规加权多普勒平滑相比,定位精度分别提升了4.7%、3.1%、0.5%。
    一种RTK单历元整周模糊度快速确定MAXCOM-DC组合算法
    周命端, 解乾龙, 姬旭, 徐翔, 崔立锟, 覃钰涵
    2025, 0(1):  107-111,13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8
    摘要 ( )   PDF (14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针对传统的RTK单历元整周模糊度确定主辅频相关法(MAXCOM)观测卫星数增多导致单历元整周模糊度确定效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历元卫星分类筛选处理方法;将单历元所有卫星分类为参考星、主星和辅星,应用MAXCOM算法单历元确定主星整周模糊度和DC算法确定辅星整周模糊度,并提出了一种新的RTK单历元整周模糊度快速确定算法,称为MAXCOM-DC组合算法。对一组BDS-3实测数据900个连续观测历元进行动态定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MAXCOM-DC组合算法可避免在应用MAXCOM算法时辅星对主星整周模糊度搜索效率的影响,将主星数设为6时,单历元整周模糊度快速确定效率平均提升了98.5%,且单历元模糊度成功率达99.9%。本文为高采样数据单历元RTK快速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算法。
    一种顾及BDS-3星座全频点观测信息的周跳探测模型
    黄信, 兰鹏, 钱鑫
    2025, 0(1):  112-120.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19
    摘要 ( )   PDF (63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DS-3为用户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然而受复杂的应用环境影响,BDS-3高质量服务正面临严峻挑战。为完善以周跳探测为核心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模型,并充分考虑BDS-3提供的多频观测信息,本文提出顾及BDS-3全频点的周跳探测模型。首先,在多频线性无几何组合(GF)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相位观测的历元差分周跳检测量;然后,利用多频伪距与相位几何不变组合(GB),建立一种多频宽巷模糊度检测量;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多频组合模型系数快速估计方法。通过多频静态观测数据与实测的动态数据分析表明,本文模型可构建多种线性无关检测量,可实现BDS-3多频观测信息的充分利用,并对各频率上的周跳进行有效探测处理,对完善质量控制模型并实现BDS-3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交流
    无人机多尺度航摄数据联合解算对复杂区域实景三维模型构建的影响分析
    杨光, 彭林, 陈国梁
    2025, 0(1):  121-126.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0
    摘要 ( )   PDF (34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结合环境保护与资源调查应用领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完成试验区外业采集,针对山区、复杂建筑等高差大、纹理弱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增加了航飞尺度的多样性,使用优化后的SFM_MVS算法联合解算多尺度数据,弥补了普通消费级相机在大高差区域的一系列问题,成功完成了广州某重点区域的山林地、古建筑实景三维模型建设。模型完整性相较传统无人机摄影测量航飞结果提升约30%。本文的航飞设计与联合解算方法为复杂区域的实景三维模型采集和环境资源调查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种基于多源异构空间规划数据的融合方法
    潘俊钳, 阮浩德, 徐可, 李楚淮
    2025, 0(1):  127-13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1
    摘要 ( )   PDF (19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是引导国家空间发展的科学指南,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在设计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后投入使用。本文针对不同来源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在格式、坐标参考、属性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基于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多种自研算法,提出了一种多源异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的融合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地名地址匹配挂接和批处理4个步骤,将使用的技术和方法集成到“一键化”工具中,实现对多源异构空间规划数据的批量融合操作。本文设计的多源异构空间规划数据的融合方法能够对不同数据来源、不同存储格式、不同时空、不同尺度和不同坐标系下的数据实现无损的数据共享和批量化、自动化的处理,进而提高对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城市更新立面测量中的应用
    王召泽, 韩若愚, 赵智伟, 路奇琛
    2025, 0(1):  133-13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2
    摘要 ( )   PDF (23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科技进步及不断演化,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一种高效、高精度的测绘仪器,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针对采用传统仪器对城市更新过程中旧房改造立面测量作业效率低下,且复杂建筑物绘制难度大,精度难以保证等缺点,探讨了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技术特点、参数,并重点介绍城市更新旧房改造立面测量技术流程和应用案例分析,最后对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对提升城市更新旧房改造立面测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机载LiDAR的库容曲线更新技术
    王宗伟, 石一凡, 陆敏燕, 黄博超
    2025, 0(1):  138-142,14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3
    摘要 ( )   PDF (83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库容曲线是水库调蓄管理的基础数据,其精度影响水库各项功能的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设计的库容曲线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传统的库容曲线推求方法效率低下、更新成本较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载LiDAR和水位监测的库容曲线更新方法,采用枯水期时LiDAR进行航摄,通过对机载LiDAR点云进行数据处理、构建DEM模型、提取水位-面积-库容等,从而实现库容曲线的更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库容曲线与实际相吻合,结果正确、科学可信,能实现库容曲线的快速更新,可为水资源管理、区域调蓄洪水和抗旱减灾等提供决策依据。
    结合多源气象数据的TSCSO-SVR季冻区铁路路基形变预测
    李国成, 陈光武, 司涌波
    2025, 0(1):  143-14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4
    摘要 ( )   PDF (107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季冻区铁路路基形变易受环境影响、传统单变量形变预测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源气象数据的TSCSO-SVR季冻区铁路路基形变预测模型。首先,采用PS-InSAR技术监测路基形变情况,分析气象因素与路基形变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结合非线性递减、动态扰动、螺旋搜索3种优化策略得到改进沙地猫群算法(TSCSO),构建TSCSO-SVR路基沉降预测模型;最后,结合新疆石河子某段铁路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变量模型预测效果普遍优于单变量模型;TSCSO-SVR预测模型相比于其他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地铁明挖施工监测图像下的反压土几何参数智能测量方法
    赵树林, 李元凯, 李冬, 翟鸿漾, 张涛, 王金
    2025, 0(1):  150-154,16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5
    摘要 ( )   PDF (22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地铁明挖施工视频监测的自动化程度,并智能测量施工过程中堆积反压土几何尺寸,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铁明挖施工监测图像下反压土几何参数智能测量方法,该方法搭建了面向地铁明挖施工场景精准分割的AFU网络,跳跃连接融合注意力模块和三重跨尺度注意力模块,增强了对施工监测图像细微结构和局部特征的感知能力;基于钢支撑空间分层原理,构建像素长度计算模型,准确估计出反压土的宽度和坡度角。通过3个地铁明挖施工现场视频的测试,AFU网络在消融试验和其他深度学习网络对比中,均取得了最优性能。反压土几何尺寸测量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本文成果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轻量化无线倾角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
    兰天龙, 孙兴宇, 周迎春, 鲁来强, 王建民
    2025, 0(1):  155-160.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6
    摘要 ( )   PDF (28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煤栈桥在自身运载和外界环境作用下难免会发生倾斜,针对传统输煤栈桥监测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本文基于MEMS三轴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倾角测量原理,设计了轻量化无线倾角实时测量系统。综合应用射频技术(BF)和4G CAT.1技术实现现场近距离无线数据采集和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具有轻量化、低功耗、高精度、安装快速等特点。经试验测试,该测量系统稳定可靠,在静态环境中倾角测量精度可达0.002°,结合物联网云平台可(近)实时监测输煤栈桥的倾斜姿态。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滤波回归算法有效去除了由皮带震颤引起的环境噪声,无线倾角测量系统的精度可达0.01°;当累计倾角大于0.18°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保障了输煤栈桥的稳定运行。
    上海三维空间地理数字底座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燕, 金雯, 顾建祥
    2025, 0(1):  161-164,18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7
    摘要 ( )   PDF (35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超大城市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迫切需要构建基于地理实体的、既能精准映射物理世界又能融合城市实时运行信息的三维空间地理数字底座。本文结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分析了传统测绘技术在空间地理信息采集、信息融合和应用的技术瓶颈与难点,并从全空间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多源信息精准融合和多场景智能应用3个方面提出了上海三维空间地理数字底座构建的途径,形成了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地理信息数据成果与服务新模式。
    一种道路注记与实景三维模型的融合显示方法
    钟娜娜, 周圣川, 赵军, 王海银, 乔新
    2025, 0(1):  165-16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8
    摘要 ( )   PDF (39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道路注记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视觉表现和用户体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道路注记与实景三维模型融合显示的方法。通过道路数据显示规则设计、预处理生成路名注记点、查询服务接口封装、实景三维客户端实时分析融合显示的流程方法,有效地将文字信息嵌入三维场景中,保证了用户在不同视角和缩放级别下的阅读舒适度和信息获取准确性,具有立体美观、计算高效、不压盖、兼容超大范围实景三维应用等特点,为实景三维补充了重要的语义数据,有效提升了实景三维的应用效果。
    一种GIS三维引擎与游戏引擎的跨平台同步匹配定位方法
    罗琪斯, 王向飞, 罗雅丹
    2025, 0(1):  170-17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29
    摘要 ( )   PDF (32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需同时使用GIS三维引擎与游戏引擎, 本文提出了一种跨平台同步匹配定位方法。通过调节场景的同步表达,实现根据不同视觉尺度的三维可视化需求,灵活配置适宜的三维引擎,并解决不同三维引擎下场景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定位不精准、体验不连贯等问题。本文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案例中,为GIS三维引擎与游戏引擎的有效融合、优势互补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两种声呐系统应用于沉井测量的对比分析
    王嘉伟, 尤相骏, 杨朝禹, 王张江尧, 沈蔚
    2025, 0(1):  175-17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30
    摘要 ( )   PDF (38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城市重大工程勘测和地下排水管网调查中,大型污水沉井测量是一项重要且有困难的工作。传统的蛙人下井探摸方式,因其危险系数高、测量误差较大而逐渐被高精度声呐探测系统代替。为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大型污水沉井测量,本文开发了一套多波束声呐沉井测量系统,并将其与双轴扫描声呐测量系统从多个角度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多波束声呐测量系统重量轻、体积小、精度高、外业测量效率高、获得点云密度高,能够快速获取蓄水沉井的井室和进出水口三维形态。随着技术的进步,声呐测量系统将成为管道、沉井、空洞区等城市地下蓄水空间测量的有效工具。
    SLAM扫描点云用于异形建筑房产面积计算的方法
    王智, 薛慧艳, 薛晓
    2025, 0(1):  180-18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131
    摘要 ( )   PDF (3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房产面积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维护房地产交易双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室内空间是复杂、不规则结构的建筑,传统采用激光测距仪、卷尺等量测手段难以高效、精确地获取室内有效面积的轮廓,本文以某内部空间为异形结构的阁楼建筑室内面积测绘工程为例,采用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室内海量点云数据,并提出采用区域增长算法自动提取建筑室内地面模型。基于地面模型即可解算内部空间高度大于2.2 m的轮廓,进而提取出建筑室内有效建筑面积的轮廓点云,利用点云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绘制有效面积的轮廓线,最终计算建筑室内有效房产面积。与传统房产测量手段相比,采用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现场作业,不仅效率高,获取的海量点云数据也能更全面地体现异形建筑室内的空间结构,解算的房产面积也更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