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德仁.信息高速公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J].测绘学报, 1999, 28(1):1-5
[2]阎守邕.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
[3]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4]李琦, 曾澜, 苗前军, 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互操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阎守邕.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6]陈述彭.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跨跃式发展[J].中国测绘, 2003(2): 22.
[7]曾澜.非洲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启示[J].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4(2): 40-45.
[8]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欧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政策[EB/OL].2004. http://218.244.250.72/xiangguanziliao/A27.htm
[9]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欧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资料汇编[EB/OL].2004. http://218.244.250.72/xiangguanziliao.htm
[10]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等.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R].2000.
[11]党安荣, 毛其智, 史慧珍.数字城市规划中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研究背景与内容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 2007, 76(5):49-53
[12]李德仁.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689-703
[13]陈军.多尺度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M]//崔伟宏.数字地球.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14]承继成, 李琦, 易善桢.数字地球与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5]钟耳顺, 等.GIS多源数据集成模式评价[J].地理信息世界.2000(1).
[16]David A, David H, George T, etc.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transfer standard(SDT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J], 1998, 12(4).
[17]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18]乔继明.地理信息系统标准研究的回顾.地理信息世界[J].1996(3).
[19]何建邦, 等.对制订我国地理信息共享政策的建议.地理信息世界[J], 1999(3).
[20]李京文, 龚建雅.1:5万数据库建库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地理信息世界[J], 2000(4).
[21]蒋景瞳, 刘若梅.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问题.地理信息世界[J], 1998(4).
[22]孔云峰, 林珲.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状况的初步调查[J].地球信息科学, 2000(6).
[23]王丹.数字城市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服务的几个问题[M]//赖明, 王蒙微.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591-595.
[24]李根洪.关于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问题[M]//赖明, 王蒙微.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605-607.
[25]承继成, 林珲, 周成虎, 曾杉.数字地球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6]孙建中.数字城市的自然与社会二重和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8-20.
[27]赖明.数字城市”能否解决城市难题[J].瞻望新闻周刊, 2000, 6(24):14-
[28]丁烈云, 孙峻.数字城市——城市规划面临的变革[J].规划师, 2000(6): 21—23.
[29]简逢敏.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规划:兼论上海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上海城市规划, 2000(4):23—32.
[30]吴书霞, 艾及熙, 郭平.数字城市规划:概念及其支撑技术//赖明, 王蒙徽. 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31]戴逢, 陈顺清, 丁建伟.试论数字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 2002(1): 26—28.
[32]党安荣,毛其智,史慧珍等.数字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3.
[33]卢新海, 何保国.基于GIS的数字城市规划多源异构数据特征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 2005(4):9—11.
[34]庄燕丽.“数字城市规划”前景广阔[J].城乡建设, 2005(9): 52—54.
[35]覃驭楚, 牛铮, 林文鹏等.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4):138—141.
[36]李德仁, 关泽群.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37]杨克俭, 刘舒燕, 陈定方.虚拟现实与城市规划[J].系统仿真学报, 2000(3):207—209, 225.
[38]朱露, 吴素芝, 林慧敏.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展望——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03, 27(8):47-
[39]王磊.三维可视化在城市规划辅助设计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5):69—71.
[40]李春阳, 郭永明.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实践[J].测绘科学, 2003, 28(1):38-
[41]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EB/OL].《档案学通讯》网络版, 2007-03.http://www.Daxta.cn.
[42]李芳芳.发达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启示[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6(4).
[43]查宗祥, 李晓波, 吴仲煜, 冷娅兰, 等.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赴美培训考察团考察调研报告[R].2005.11.
[44]徐枫.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体系[EB/OL].2004-5.http://www.gisforum.net.
[45]Chen Q T, Li Y.Applied Design Based on“3S”&“IT” to Emergency Management[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Nanjing, China: IEEE, 2011, 6:4818-4824.
[46]Chen Q T, Chen X W.Applied Design Based on“3S” to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Nanjing, China: IEEE, 2011, 6:4811-4817.
[47]Chen Q T, Li Y.A Littl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Sharing Mechanism of the Geographical Spatial Information in CHINA[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Nanjing, China: IEEE, 2011, 6:5666-5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