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魁.基于多源数据的时序InSAR可靠性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19:32-39. [2] 朱琳,宫辉力,李小娟,等.区域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4,51(4):167-177. [3] 张过,王舜瑶,陈振炜,等.基于InSAR技术的中国地表形变一张图研制[J].测绘地理信息,2024,49(2):1-12. [4] 李志进,章传银,王伟,等.融合CORS网与时序InSAR研究北京地区地面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3,43(11):1123-1128. [5] 高建东,王勇,安江雷,等.一种多源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2023(10):158-162. [6] 朱利民,战静华,张祥意,等.德州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进展讨论[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0,31(4):26-30. [7] 麻源源,左小清,麻卫峰,等.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实现InSAR和水准数据融合研究[J].工程勘察,2019,47(8):49-55. [8] 郭海朋,白晋斌,张有全,等.华北平原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J].中国地质,2017,44(6):1115-1127. [9] 李更尔,周元华.InSAR、水准及GPS数据融合处理方法[J].测绘通报,2017(9):78-82. [10] 吴立新,李佳,苗则朗,等.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及灾害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模式与方向[J].测绘学报,2021,50(8):1109-1121. [11] 胡俊,李志伟,朱建军,等.基于BFGS法融合InSAR和GPS技术监测地表三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117-126. [12] 杜凯夫.多源数据联合处理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13] 徐廷云,杨魁,徐骏千,等.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多维立体监测分析方法研究[J].工程勘察,2023,51(3):33-39. [14] 狄胜同.地下水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全过程宏细观演化机理及趋势预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15] 刘贺,罗勇,雷坤超,等.北京王四营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潜力预测模型评价[J/OL].地质通报,1-16[2024-11-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648.P.20240319.1523.005.html. [16] 杨魁,闫利,黄国满,等.InSAR和地表覆盖的地表沉降驱动力分析[J].测绘科学,2019,44(1):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