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2] 冯存均,左石磊,詹远增.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探讨[J].测绘科学,2014,39(4):50-54. [3] 佟香宁,杨钢桥,李美艳.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3-57. [4] 盛书薇,董斌,李鑫,等.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3):305-310. [5] 李鑫,董斌.基于TM像元的湿地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114-118. [6] 秦波涛,李增华.改进层次分析法用于矿井安全性综合评价[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2, 22(2):126-129. [7] 李春华,叶春.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2,32(12):3806-3815. [8] 刘耀林,何建华.地理国情多层次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3):1-4. [9]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S]. 北京:测绘出版社,2013. [10] 杨明勋,梁梁,赵定涛.土地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台湾住宅用地为例[J].特区经济,2006(5):351-352. [11] 董斌,冯仲科,杜林芳,等.山东省黄河流域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模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 20(4):82-88. [12] 彭文甫.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7):1053-1062. [13] 阮松涛,吴克宁,刘巧芹.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价值的博弈与重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1):123-128. [14] 许明丽,方天垄.水库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耦合方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229-232. [15] 张治凡.地理国情动态变化监测及其在土地利用价值评估等专题中的应用[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16] 罗兰.变更使用条件的城市土地价值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