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2-07-2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胡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6):10-12. [3] 于歆杰,朱桂萍.从课程到专业,从教师到课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92-98. [4]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31-34. [5] 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34(5):90-92. [6]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7] 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2,4(4):313-323. [8] 吴志强,王坚,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热潮下的"冷"思考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2(2):1-11. [9] 张新长,李少英,周启鸣,等.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逻辑与创新思考[J]. 测绘科学, 2021,46(3):147-152. [10] 焦永利,史晨.从数字化城市管理到智慧化城市治理:城市治理范式变革的中国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37-48. [11] 谢新梅.关于数字城市过渡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城市地理,2018(8):72. [12] 李辉.关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13(4):43-45. [13] 张金福.入世与道德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 2001(3):108-110. [14] 黎军,宋亚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之再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0):3-6. [15] 罗肖泉.专业的伦理属性与专业伦理[J].学海, 2010(6):108-111. [16] 石晓冬.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J].城市规划,2014,38(3):48-52. [17] 王忠,安智慧.国外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及启示[J].现代情报,2016,36(9):168-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