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俊勇. 地理国情监测的学习札记[J].测绘学报,2012,41(5):633-635. [2] 龚剑明,杨晓梅,张涛,等. 基于遥感多特征组合的冰川及其相关地表类型信息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765-772. [3]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S].北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4. [4] 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J].地理学报,2015,70(1):3-16. [5]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等. 近50年黑河流域的冰川变化遥感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3):365-377. [6] 怀保娟,李忠勤,孙美平,等. 近40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2):229-235. [7]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等.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Ⅱ):灾害效应[J].冰川冻土,2013,35(6):1355-1370. [8] 郭万钦,姚晓军,许君利,等.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说明[C]//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成果数据集.兰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14. [9] 中国气象局. 积雪遥感监测技术导则:QXT 96-2008[S].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0] 都伟冰,李均力,包安明,等. 高山冰川多时相多角度遥感信息提取方法[J].测绘学报,2015,44(1):59-66. [11]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GDPJ 02-2013[S].北京:[s.n.],2013. [12] 除多,拉巴卓玛,拉巴,等. 珠峰地区积雪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1,30(3):576-582. [13] 王圣杰,张明军,李忠勤,等. 近50年来中国天山冰川面积变化对气候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66(1):38-46. [14] 田洪阵. 祁连山区现代冰川面积变化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3. [15] 王宏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04-25. [16] 张宏锋,欧阳志云,郑华,等.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9(11):5877-5881. [17] 古箭.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网,2014-08-21. [18] 龚强.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2-35. [19] 龚强.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对开发冰雪丝绸之路旅游带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6):4-6. [20] 王世金,赵井东.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J].地理研究,2011,30(8):1528-1542. [21] 王世金,秦大河,任贾文.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2(4):464-470. [22] 王世金,焦世泰,牛贺文.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8):1276-1285. [23] 郭家骥.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8-22. [24] 黄伟,唐川,刘洋.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冰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分析[J].灾害学,2013,28(2):172-176. [25] 柳林,江利明,高斌斌,等.山地冰川运动地基InSAR监测试验[J]测绘通报,2016(4): 54-57,63. [26] 金姗姗,张永红,吴宏安.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冰川提取[J].测绘通报,2014(2): 76-79. [2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概况[J].中国减灾,2014(8):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