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星载GPS观测文件相对常规地面GPS观测文件的特点,计算一天可观测到的星载GPS卫星数目,结果表明其数目集中在4到10颗范围。研究了精密星历(IGS)、快速星历(IGR)、超快速星历(IGU)的特点及IGR、IGU星历的切比雪夫拟合结果,拟合残差均在cm级,并体现了不同星历的特性。
GPS/INS组合导航具备数据更新率高、抗干扰、能够提供包括姿态在内的全部导航信息等优点,因此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国内GPS/INS组合导航研究主要集中在单GPS接收机与INS的组合模式,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基于伪距和多普勒观测值的DGPS/INS紧组合导航算法,给出组合导航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实测数据解算表明,该组合模式下的导航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卡尔曼滤波技术是目前GPS/IMU组合导航中应用最广的误差估计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捷联式惯导系统正向导航滤波算法与逆向导航滤波算法基础之上,提出一种采用二者有机结合的组合滤波算法用于事后IMU/GPS联合解算当中以提高组合导航的精度。并通过实际的机载飞行试验数据解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组合滤波后的位置精度达到厘米级,速度精度小于0.02(m/s),航向角精度约为0.2deg。
在保证高精度陀螺定向精度的前提下,探讨采用GPS单点定位技术快速测定测站点坐标,方便求得测站点的子午线收敛角。通过分析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对子午线收敛角精度的影响,将GPS单点定位测量的WGS-84数据转换到北京54坐标,并结合目前单点定位技术分析其所测数据能否满足陀螺定向精度要求。目前GPS单点定位精度能够满足纬度在60°范围内陀螺定向中子午线收敛角的精度要求。通过理论分析知GPS单点定位精度要求随着纬度和经差的减小而不断降低,将子午线收敛角的精度控制在±2″之内,测站点位于中纬度地区(30°-45°)GPS单点定位精度控制在±40m之内,即可满足陀螺定向所需精度要求。本文最后将GPS-陀螺全站仪的数据处理流程调理清晰,分析GPS-陀螺全站仪的功能模块,理论上实现GPS-陀螺全站仪直接得出定向边的坐标方位角。
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立高效快捷的测控设备精度鉴定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探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测控设备精度鉴定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鉴定方法,并进行了飞行实验,基于无人机平台搭载的GPS接收机观测数据实现了载波相位动态相对定位,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为测控设备的精度鉴定提供高精度标准数据。
电离层延迟是GNSS观测值中最大的误差源,因此如何利用GNSS观测值确定高精度电离层模型逐渐成为实时导航、定位及大气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通常采用组合观测值建立模型的方法中,精确估计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重要误差之一是差分码硬件延迟(DCBs)。为了实时得到P1、P2、C2相互间硬件差分码延迟偏差,本文采用IGS跟踪站的观测数据并利用载波平滑后的差分伪距建立观测方程,对卫星和接收机硬件差分码延迟偏差进行实时解算。经比较模型解算DCB值与IGS最大差异不超过0.8 ns,C1、P1码延迟偏差72%差异值小于0.3 ns,P1、P2的74%差异值小于0.3 ns。
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救灾的紧迫性,应急测绘保障要求我们第一时间提供处理后的灾区影像,但是现阶段我们仅能做到原始影像的快速获取,无法有效地快速处理遥感影像。本文研究了图形处理器(GPU)的并行可编程性和CUDA编程模型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正射纠正,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高斯差分算法的CUDA编程设计,在GPU上实现这三种算法的快速并行处理,并与CPU结果对比,证明GPU能够在数据精度和CPU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大幅缩短遥感影像处理时间,加速比可以达到一个数量级。
虽然图像的拼接技术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但是无人机图像的拼接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无人机图像在拼接过程中的鬼影和曝光差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拼接后图像的匀色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最佳缝合线和多分辨率融合技术联合应用到无人机图像拼接,以待有效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经实验证实,该方法用于无人机图像拼接可以有效消除鬼影和曝光差异,图像的拼接匀色能够达到理想的目视效果。
传统C-V模型只利用了图像的灰度信息,分割精度不高。本文凭借水平集理论在拓扑结构优化及形状建模方面的优势,以普遍类型的规则建筑物为例,研究如何将人的先验知识融合至水平集框架中,并提出先验形状约束的建筑物目标分割模型,以改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建筑物受干扰情况下分割的完整性及准确性。试验证明,该模型分割结果较C-V模型有很大提高,基本能保持与eCognition多尺度分割相近的精度。
通过对中纬度地区子午线收敛角的计算,分析了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方法对定向精度的影响,消除了过去对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模糊认识,并通过实例说明了陀螺经纬仪定向中施加子午线收敛角的正确方法,特别是对高精度陀螺经纬仪的定向尤为重要。
讨论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的定义,并在内容、目的、意义、层次与分级、组织形式、描述的基本对象与可扩展性方面对这两类数据进行比较。数据字典着重于对数据的定义、结构、表示方面的描述,在数据库分析设计时产生,目的是数据建库的标准化、规范化,适用于数据库设计、生产、建库、更新与维护;元数据则着重于对数据内容、存储、使用的描述,在数据生产过程中或完成后产生,目的是数据共享。最后给出一个地形图数据库中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的样例。
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设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框架的逻辑模型,研究了多源多尺度多专题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共享机制;基于该共享机制,本文重点研究了地理要素的在线更新服务,提出在线更新中基于空间方向索引的数据压缩策略,并实现了具体压缩算法,采用传统空间数据更新方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统一的方法建立应用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省级GPS D级控制网。采用A级主控基站、B级临时基站和C级基点观测,结合D级同步结网观测,完成对全省所有点的GPS观测,利用国家主框架点对主控基站和省级C级点框架成果联合进行平差解算,然后对各级成果逐级进行平差,求解高精度WGS-84成果,并提供CGCS2000成果;采用国家统一平差模型转换求得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采用统一的方法建立全省各地方满足精度要求的独立坐标系统。
基于LiDAR技术,并辅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WorldView-2进行试验,探讨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成果快速更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试验成果能够满足成图精度要求,且高程精度比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式有明显提高。
根据高分辨率SAR影像的特点,基于目标分解理论定义极化SAR异质度,利用极化干涉相干最优目标分解思想提出了极化干涉SAR异质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应性强的面向对象的SAR影像分割算法。并利用ESAR提供的数据对分割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结果。将极化干涉数据的分割结果和极化数据的分割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极化干涉SAR异质度的分割精度更高。
以黄河内蒙古河段为例,介绍HJ-1A/B星CCD数据在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遥感监测中的应用,并利用水文、河势变化等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HJ-1A/B星CCD数据具有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是进行大区域、高频次洪水监测的理想数据源,能有效跟踪监测洪水演进过程,并能精确提取河势变化、主河槽展宽、堤防偎水、洪水漫滩等汛情信息,为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汛情数据。
介绍LiDAR系统的特点,以及用高精度的LiDAR数据提取等高线的方法,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提取等高线进行验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也向高度依靠信息和技术的智能性方式转化。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已成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东莞市城乡规划CORS动态定位服务系统能高效、精确应用与各种测绘工作的基础和现代化的规划地理信息管理,从而满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监控等多种现代信息化管理的社会需求。
阐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标准化问题;列举标准化体系中需要包含的若干重点;提出3种符合可操作性要求的方案,实现了基于现有数据库的数据共享。
隧道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基于Access数据库技术和GTS测量技术,研究开发了隧道监控量测自动预警管理系统,实现了隧道监控量测数据信息化管理和预警预报。工程实践表明,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实时地进行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预警预报,为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运用3S技术、多媒体技术、海量数据库技术、可视化建模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了鄱阳湖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系统多角度展示了环鄱阳湖周边各区县中存在的各类纠纷隐患及其原因,以及此区域上曾发生的案(事)件等信息,并能对事件的整治进展情况进行跟进和全面掌握执法力量分布情况,以便更好更科学地为综治办、渔政、海事、公安等涉湖相关单位及时排查隐患、综合治理湖区,为建设和谐鄱阳湖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维GIS技术已成为对日益庞杂的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方向,本文基于对三维GIS的深入研究,选用Skyline作为基础平台,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和功能模块化设计,开发了一套功能丰富实用的三维地下管线系统,文章对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介绍,可以为类似管线或者其他三维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针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感知、泛在融合和智慧处理等需求,对智慧型空间信息平台的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城市空间数据动态感知和更新、城市空间数据泛在融合和空间数据自适应处理及制图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介绍了数字深圳的建设情况,并以深圳为例,探讨智慧城市应用的特点
通过系统梳理“数字湖南”产生的背景和目前的建设成果,分析总结“数字湖南”的核心———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内容和建设步骤,进而探究“数字湖南”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数字湖南”建设的研究将极大地推进湖南的科技发展,并在湖南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滩涂资源面积量算是滩涂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结果数据是调查成果的总体表现与直观反映,为滩涂围垦规划调整、围垦工程合理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矢量形式滩涂资源数据预处理主要内容,对滩涂分布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其次比较了先整体后局部与自下而上基于标准图幅的滩涂资源面积量算方法,阐述了两者关键实现技术,最后提出了一种可快速实现的滩涂资源面积量算方法。该方法以GIS软件空间操作为主、通过编程计算水深平均值判断滩涂资源类型为辅,实现过程简单易于推广使用,并在2011年浙江省滩涂资源面积量算中得到使用与验证。
作为佛山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已经成为佛山市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改造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改造片区的用地及建筑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土地、房屋、人口、经济等情况。GIS因其特有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管理能力,以及强大的检索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已成为“三旧”改造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将GIS应用在“三旧”改造中,并以大墩村旧改项目为例,设计和实现了大墩村旧改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开展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管已经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识,并在一些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对于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如何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后的动态、持续性监管仍显得有所不足。本文探讨如何进一步将GIS技术和OA技术整合引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其中,强化省级建设用地的批后实施监管业务、强化结果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化地籍测绘已经成为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有时我们会得到一些无属性的地形图,此类地形图无法入库,文中结合多年来从事的地籍测绘工作的经验, 针对CASS9.1测绘成图软件对无属性地形图的重画成标准入库地形图技巧,对测绘大比例尺地图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岁差和章动是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本概念,其也是地球物理和测绘工程本科生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中需掌握理解的内容。由于岁差和章动是地球自转在(似)惯性空间中的表现,较为抽象,且往往和极移等内容同期讲授,使得讲授和学习均有一定难度。针对上述难点,笔者提出一种引导学生从天球角度审视岁差和章动现象,进而利用岁差知识推算黄道十二星座观测的历史年代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初学者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抽象概念,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对“测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测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注册测绘师制及社会市场环境对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新专业。2011年全国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共8所。其中“985”、“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3所,普通本科大学5所。研究表明不同院校对该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同,并受到院校行业特色、专业依托院系的学科背景、原有的教学科研基础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对这些不同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及增强不同院校间的专业共识。
针对现有测绘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佛山市为例,介绍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系由基础层、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等四个层次构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该体系建立了明确的测绘应急保障机制和可操作性强的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实现了测绘应急保障的模式化和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