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海洋基础测绘及应用
    随机模型的处理策略对海底大地控制点定位的影响
    吕志鹏
    2025, 0(6):  1-5.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1
    摘要 ( )   PDF (2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GNSS-A联合定位技术是确定海底大地控制点坐标的主要方式,换能器位置误差被认为是GNSS-A联合定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误差来源。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如下3种参数估计方法:①忽略换能器位置误差影响的最小二乘(LS)估计;②将换能器位置误差合并到声学测距误差随机部分的改进最小二乘(ILS)估计;③将换能器位置误差引入水下声学定位模型的总体最小二乘(TLS)估计。本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从估计偏差、有效性和计算效率等多方面对上述3种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S估计原理简单且计算效率最高;TLS估计偏差最小且最有效,但其计算效率最低且收敛可靠性较差;ILS估计作为折中方案,相较LS估计减小了估计偏差且提高了有效性,相对于TLS估计提高了计算效率且增强了收敛可靠性。
    基于多波束测深技术的海底地形三维建模方法进展与趋势
    吴辉, 张卉冉, 朱维强
    2025, 0(6):  6-11,1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2
    摘要 ( )   PDF (25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波束测深技术为海底地形勘测提供了高精度、高效率、高分辨率的三维表达方式,是我国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必要手段。然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海底地形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三维可视化质量依赖于数据采集硬件设备、计算机软件及图形处理算法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围绕海底地形三维建模方法中的研究现状、先进算法和精度评价指标,阐述国内外海底地形三维建模研究工作和建模质量评价指标的最新进展,分析比较3种先进算法在我国南海西北部局部区域数据下的性能表现,并对海底地形三维建模的主要发展方向趋势予以展望。
    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平台基础环境监测方法
    张超, 熊春宝, 连思达
    2025, 0(6):  12-1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3
    摘要 ( )   PDF (76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海洋平台基础海底环境监测人工工作效率低,时间成本高,依赖具有先验知识的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海洋平台基础环境监测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避免人工主观因素对图像判读的干扰,实现全天候、自动化、实时的海洋平台基础环境灾害初步预警。首先,通过试验从目前基于深度学习(DL)的主流计算机视觉(CV)算法中筛选出最适合海底三维实时声呐图像分类的基础网络结构。然后,对试验选出的VGG-11算法,使用通道优先卷积注意力(CPCA)模块改进,并通过Grad-CAM热力图验证了CPCA-VGG算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CPCA-VGG算法对海洋平台基础各类环境分类评价指标分别达到了AccTop-1 97.35%、AccTop-5 100.00%,平均精确率和平均召回率分别为98.62%、98.44%。该算法能较好地满足对海洋平台基础各类环境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灾害进行初步预警的实际工程需要。
    学术研究
    高山峡谷地区SAR角反射器定位精度研究——以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为例
    范进勇, 廖海生, 陈舰, 何鑫, 罗惠恒, 黄荣, 杨磊, 李林泽, 陈尧文, 江利明, 黄荣刚
    2025, 0(6):  18-23.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4
    摘要 ( )   PDF (36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角反射器(CR)作为高精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监测的关键工具,其反射性能与定位精度对InSAR形变监测及结果解译具有关键性影响。现有CR定位研究聚焦于平原场景,缺乏针对复杂地形环境的研究。据此,本文构建了一套结合SAR定位和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分析的CR定位精度分析方法,并采用地形高陡的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该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10个CR中,8个精度良好,2个精度欠佳。8个高精度CR的安装后RCS提升均超过5dBm2,平均提升10.24dBm2,平均增幅66.2%;方位向和距离向平均SAR定位误差分别为-0.601和-0.013m。2处CR因透视收缩影响而精度受限,SAR定位方位向误差分别为5.83和-9.02m,距离向误差分别为1.37和-0.73m;强调了在高山峡谷地区布设CR时充分考量地形复杂性的重要性。本文结果首次评估了SAR定位技术在高山峡谷地区的适用性,探明了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的定位精度,为高山峡谷地区精密形变监测及结果解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江流域叶绿素a浓度反演及富营养化评价
    谷钰泽, 邓孺孺, 李嘉怡, 郭昱, 华振群, 旷志渊, 黄迪
    2025, 0(6):  24-29,7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5
    摘要 ( )   PDF (33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绿素a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表征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的遥感监测关键在于对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本文基于辐射传输机理,构建遥感反演模型,以2022年7—8月北江流域的Sentinel-2数据为例,进行了叶绿素a浓度反演,减小其他组分的影响。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决定系数达0.84,平均相对误差为0.22μg/L、均方根误差为1.58μg/L。同时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针对5处明显存在富营养化的河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区整体富营养化情况较轻,主要为中营养状态,部分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情况,主要分布在一些支流、库湾,其中长湖水库情况最严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达到了65.22,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GPM和TRMM降水产品在横断山区降雨侵蚀力估算中的应用
    段崎燕, 陈国坤, 冯俊鑫, 张开琴, 王颖
    2025, 0(6):  30-36,7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6
    摘要 ( )   PDF (233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降雨侵蚀力是表征降水及其径流导致土壤侵蚀潜在能力的关键指标,常通过站点实测资料获取。然而,在广大高原山区,气象站点极度稀缺且分布不均,导致数据的代表性较差,选择合适的降水产品成为区域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主要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滇西北横断山区为例,结合地面实测数据,评估了IMERG、T3B42和TP1km 3种降水产品在年、季、月尺度上的适用性,并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IMERG在各时间尺度上的降水量估算精度最佳;②在年尺度上,IMERG和T3B42高估了降雨侵蚀力,而TP1km低估;在月尺度上,三者均低估;③降雨侵蚀力总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作为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的代表性降水产品,IMERG能够为该区域提供可靠的降雨侵蚀力信息。
    基于目标检测算法YOLOv 9的滑坡隐患识别——以永新县为例
    涂梨平, 陈美球, 冷鹏
    2025, 0(6):  37-42,10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7
    摘要 ( )   PDF (59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滑坡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巨大,传统的基于影像人工排查工作量大、效率低。本文以永新县为研究区,首先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构建的207个滑坡样本,采用YOLOv 9目标检测算法构建滑坡识别模型,然后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最后识别全县滑坡,并对识别的滑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为0.98,召回率为0.97,mAP为0.95;全县共识别滑坡312处(模型误判46处),经人工内业比对和外业调查验证,模型识别准确率为85.26%。研究表明,基于目标检测算法YOLOv9能有效识别南方地区滑坡,为大范围识别南方小规模滑坡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融合InSAR与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的滑坡动态危险性评价
    汪晨煜, 彭军还, 薛跃明, 李旭, 张炎
    2025, 0(6):  43-48.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8
    摘要 ( )   PDF (10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当前不同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结果存在差异性较大、时效性较差及假阴性误差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祥云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信息量(I)、信息量-逻辑回归(I-LR)、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模型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最适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方法处理2019年8月—2023年7月的升降轨Sentinel-1数据,并解算地表坡向形变速率;最后通过校正矩阵将滑坡危险性分级并与坡向形变速率相结合,生成滑坡动态危险性图。研究结果表明,I-LR模型相比其他3种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结合I-LR模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分级和InSAR坡向形变速率分级生成的滑坡动态危险性图对不稳定形变区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低危险性占比降低10.35%,较低、中和高危险性的比例分别提高6.30%、2.45%和1.60%,提高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结合Hough变换与语义特征点的激光点云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张莹滢, 臧玉府, 石佳俊, 肖雄武
    2025, 0(6):  49-5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09
    摘要 ( )   PDF (7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城市地物识别与分类、环境监测及文物记录与保护中,机载激光点云和多光谱影像是两种重要的遥感数据。然而,现有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难以实现两种跨模态数据的有效融合。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Hough变换与语义特征点的激光点云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方法。采用Line-CNN深度学习网络提取线特征,通过Hough变换检测矩形框并生成相应的语义特征点,进而基于特征点实现多模态数据的精确匹配融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4种不同场景下匹配精度均高达97.98%,融合相关系数高达90%以上,具有优异的稳健性和较高的精确度,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基于二次平滑和特征加权的高光谱图像分类
    许淇, 杨嘉葳, 王继燕
    2025, 0(6):  55-6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0
    摘要 ( )   PDF (40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多种基于图像滤波的空谱联合分类方法在去噪的同时难以保留图像弱边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平滑和特征加权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首先通过最小最大规范化对原始高光谱图像进行预处理,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高光谱图像进行降维,再次运用加窗域变换递归滤波在得到弱化噪声的特征图像的同时保留弱边缘,然后通过L0梯度最小化对特征图像进行二次平滑进一步抑制噪声并增强边缘,并基于方差对特征图像进行加权,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在两个数据集上进行试验,该方法的分类精度相比基于光谱特征的方法分别提升了14.06%和25.75%,相比于该领域多种滤波算法分别提升0.76%~4.3%和1.5%~5.69%,且分类结果更能反映真实地物类别。
    融合多源多视角数据的真彩三维重建技术
    张莉君, 高云涵, 邹小凡, 史航, 解杨敏
    2025, 0(6):  62-6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1
    摘要 ( )   PDF (59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数字化需求日益增长,单一传感器数据已经难以完成复杂建模任务,且单视角容易存在数据稀疏或遮挡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两套三维重建系统,搭载激光雷达、单目相机及IMU等多传感器,分别应用于室内、室外多视角数据采集。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多视角数据的真彩三维重建技术。首先通过联合标定获取各传感器之间的坐标系转换关系;然后利用视觉惯性耦合系统进行运动估计,以获取准确姿态和轨迹,基于此对单视角激光点云进行去畸变优化及真彩赋色;最后基于色彩几何混合信息进行多视角点云拼接,获取扫描对象的真彩三维模型,在室内室外场景下进行了测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三维重建精度高于先进算法,建模误差能达到厘米级,且算法稳健性更高。
    基于ICP算法和Bursa模型改进的点云配准算法
    张明敏, 胡秋宝, 黄团冲, 柳义成, 郑金鑫
    2025, 0(6):  68-7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2
    摘要 ( )   PDF (16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Bursa模型仅适用于小角度点云配准的问题,本文结合ICP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点云配准算法。首先通过ICP算法对点云进行粗配准,迭代旋转、平移源点集直至收敛结果满足Bursa模型的使用要求;然后基于间接平差原理,使用Bursa模型完成源点集精确配准。试验表明,该算法配准结果的RMSE均小于0.010m,不仅弥补了Bursa模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而且相对于传统ICP算法,配准精度在XYZ方向分别提高了97.8%、95.8%、96.5%。
    基于白化着色的沉船和失事飞机风格迁移方法
    闫白羽, 翟国君, 边少锋
    2025, 0(6):  73-7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3
    摘要 ( )   PDF (45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分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包含目标的侧扫声呐图像数据较少,难以满足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需求,会导致过拟合等问题。风格迁移是扩充训练样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WCT、PhotoWCT风格迁移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研究和重建,根据Unpooling和Upsampling的特性对WCT算法在解码器不同特征层上进行了适当改进,编写了更适用于侧扫声呐图像的WCST风格迁移算法。通过WCST算法生成了逼真的含目标伪侧扫声呐图像,满足了图像分类网络的训练要求。在图像分类试验中分别用WCST、PhotoWCT生成的图像集作为训练集对ResNet50进行训练,并用真实侧扫声呐图像验证。在图像分类的各项精度上WCST算法均为最佳,证明了其在扩充侧扫声呐图像训练集方面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多因素联合的超宽带测距随机模型
    马孙超, 刘晖, 钱闯, 陈一彪, 纪元法
    2025, 0(6):  78-83.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4
    摘要 ( )   PDF (19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室内环境复杂多变,基于单一因素的超宽带(UWB)测距随机模型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精化现有模型,提高UWB复杂场景定位精度,本文在分析UWB测距质量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通信距离、信噪比、功率差联合随机模型。该随机模型综合考虑了各噪声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多因素联合随机模型相比于单一因素随机模型有更好的抗噪性能,静态定位精度与等权模型相比可提升40%,动态定位结果更贴近真实轨迹。
    融合RSSI-TDOA的煤矿井下机车定位
    赵斌, 付帅, 高丽霞, 李森森
    2025, 0(6):  84-89,12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5
    摘要 ( )   PDF (14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矿井转辙机无线控制中需要对道岔区域内机车精准定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和到达时间差(TDOA)的远距离无线电(LoRa)辅助定位方法。首先,根据改进的路径损耗因子建立了RSSI测距模型,并通过基于卡尔曼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的混合滤波方法减少噪声影响;然后,采用加权质心三边定位算法初步确定机车坐标;最后,通过TDOA泰勒级数迭代法优化定位精度。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混合滤波处理后,在25m范围内的测距误差小于1.5m,优化后的矿机车定位坐标精度优于0.1m。试验表明,融合算法相较于单一RSSI定位算法提升了定位精度,为矿机车在道岔区域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提升了矿井转辙机无线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于Relief-F特征优选的滑坡影响因子提取及易发性建模分析
    方露, 邢尹
    2025, 0(6):  90-96.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6
    摘要 ( )   PDF (40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精度不足和单一决策模型局限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智能组合算法优化RF的PSO-GA-RF集成模型。采用著名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Relief-F算法,对滑坡致灾因子进行权重排序,剔除冗余特征,优化分类结果,从而减少了依赖主观判断提取影响因子的问题,降低了人为误差。PSO-GA-RF集成模型融合了多种算法的优势,对RF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简化了参数选择的烦琐过程,减小了误差。试验结果表明,PSO-GA-RF集成模型在预测性能和效率上均优于RF和GA-RF模型。
    集成边缘门控与多尺度空间注意的排水管道缺陷分割模型
    陈登峰, 赵航辉, 刘世鹏, 孟屯良, 王泽鹏
    2025, 0(6):  97-10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7
    摘要 ( )   PDF (14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镇地下排水管道老化问题导致管道破损、堵塞等现象频发。人工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检测需求,现有智能化检测技术在应对形状不规则、细节丰富的缺陷边界时,其交并比仍存在提升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提升缺陷边界识别性能的排水管道语义分割模型PGGNet,模型中的GEA通过拉普拉斯边缘检测算法整合边缘特征,提高了对缺陷边界的捕捉能力;MGSA-SSM则结合状态空间模型和MGSA的多尺度机制,引导模型从不同尺度捕捉缺陷的全局轮廓与局部细节,从而提升复杂边界的识别能力。试验结果表明,PGGNet在与主流算法对比中表现出色,mPA达94.32%,mIoU达93.08%,可满足排水管道自动化缺陷检测需求。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监测分析
    高浩亮, 李德伟, 李朋朋, 李晓红, 狄桂栓
    2025, 0(6):  103-108,12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8
    摘要 ( )   PDF (91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附近地面沉降严重和海岸线侵蚀隐患加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DS-InSAR和一般高潮线法为基础,结合垂直断面法的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综合监测和分析框架,开展了2020—2024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形成4处显著沉降漏斗(ABCD),最大沉降速率为-350mm/a。由于人工岸线的围垦与加固,A区海岸线基本稳定。B区临近黄河入海口,海岸线淤进蚀退变化剧烈,海岸线最内侧距沉降中心约4km。C区海岸线整体淤进蚀退幅度为0.91km,距沉降中心约8km。D区海岸线呈缓慢蚀退趋势,海岸线最内侧距堤坝约0.15km,距沉降中心约9km。研究结果对海岸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耦合多层次格网特征的轨迹数据提取路网方法
    张云菲, 钟天宇
    2025, 0(6):  109-11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19
    摘要 ( )   PDF (45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路网的提取与更新已是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高精度路网是众多学者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现有的基于轨迹数据提取路网方法对于格网特征挖掘语义信息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多层次格网特征的轨迹数据提取路网方法。首先,对原始轨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格网进行轨迹数据的多层次格网特征计算,包括轨迹相似性、格网轨迹点密度等;然后,基于多层次格网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特征训练,实现关键格网的分类识别;最后,利用关键格网基于形态学方法提取路网。本文使用步行轨迹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利用车辆轨迹数据进行了模型的迁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较于其他路网的提取方法,有更好的表现。
    高精地图路口构建与模拟:shapefile到OpenDRIVE的转换制图
    应申, 邱牧原, 王润泽, 何山, 蒋跃文, 白轶多
    2025, 0(6):  115-122.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0
    摘要 ( )   PDF (38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实现一般需要丰富的真实地图数据帮助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模拟测试与在环测试。Shapefile (SHP)作为测绘采集数据的标准格式,与高精地图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自动驾驶场景模拟的需求。为充分利用现有的测绘数据构建高精地图场景,本文以道路网中最复杂的路口结构为例,提出了SHP到OpenDRIVE的转换制图,建立了完整的路口要素模型,并对OpenDRIVE进行扩充,明确了SHP到OpenDRIVE的要素映射关系;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在重庆真实路口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转换制图的高精地图路口场景构建和路口相位、车辆行驶的仿真,为构建高精地图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新路径。
    技术交流
    基于对象图像分析与Sentinel影像的光伏电站精细化提取
    周超辉, 李林泽, 章继成, 毛宏智, 韩涛
    2025, 0(6):  123-12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1
    摘要 ( )   PDF (67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目标,光伏电站的建设迅速增长,统计光伏电站的分布与规模有利于能源管理与规划。现有的应用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光伏电站的方法,存在提取精细程度不高与小面积光伏电站丢失的情况。本文采用基于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利用Sentinel-2与Sentinel-1影像数据提取光谱特征、指数特征与几何特征,建立随机森林提取模型,并分析了多尺度分割在不同地形下的最佳分割参数。最优的全局分割参数是分割尺度、形状因子与紧凑度,分别为50、0.7、0.5。本文模型在验证集上得到的光伏电站用户精度为98.21%,生产者精度为95.85%。最终绘制了2024年湖北省光伏电站分布地图,全省光伏电站安装面积为230.8km2
    联合SBAS-InSAR和DS-InSAR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形变监测与预测
    王身丽, 刘毅, 韩昊, 杜勇
    2025, 0(6):  130-135,14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2
    摘要 ( )   PDF (253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结合SBAS-InSAR和DS-InSAR技术对五峰县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形变进行了监测与预测,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灾害预警能力。首先结合这两种技术,建立了一个多尺度的形变监测模型,为输电线路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持。然后,引入了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地面沉降趋势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对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进行训练与测试,LSTM模型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最大绝对误差为3.28mm,最小绝对误差为0.13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32mm,验证了该模型在地面形变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表明,LSTM模型能够捕捉沉降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为输电通道的维护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激光雷达与云台相机驱动的无人机树障隐患检测技术在配网巡检中的应用
    魏洪, 况松陵, 李扬帆, 冯藩, 杨涛, 唐星
    2025, 0(6):  136-14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3
    摘要 ( )   PDF (35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电力配网巡检过程中,传统的无人机巡检模式往往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巡检通道中的树障隐患,导致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性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激光雷达与云台相机的实时隐患检测技术,通过在无人机上搭载激光雷达和高精度摄像头,融合遗传K均值锚框聚类的YOLO模型,实现对巡检通道中树障的实时检测和分析。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定位树障,并通过云台相机对隐患部位进行精准拍摄,生成实时的隐患报告。复杂环境下的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大幅提高隐患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显著缩短了从发现隐患到采取行动的时间。研究指出,本文提出的实时隐患检测技术显著提升了配网巡检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电力配网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nSAR在鄱阳湖洪灾抢险路径实时规划中的应用
    刘向铜, 鲁仁辉, 张峰雪, 席阿雷, 陆政勋
    2025, 0(6):  142-146.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4
    摘要 ( )   PDF (70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实时获取受灾区域道路淹没情况有利于制定救灾方案,优化救援路径。针对洪灾期间光学遥感技术受限的问题,本文选用免受天气影响的SAR影像,利用2020年鄱阳湖洪涝期间鄱阳县莲湖乡和都昌县周溪镇的Sentinel-1A影像,对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地理编码等处理,得到极化数据后采取面向对象的方法,并在决策时加入DEM数据去除山地阴影,得到最终的水域矢量图;然后结合道路矢量数据与水域矢量图进行路径分析,实时规划路径,最终得到避开积水区域的最佳撤离路径。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规划的救灾撤离路径能够很好地避开路面积水的区域,并在避开积水道路的同时选择最短路径,符合抗洪抢险对实施路径规划的要求。
    多技术融合支撑建设工程审批的应用
    马力, 李潇, 张弛, 杨光
    2025, 0(6):  147-150,16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5
    摘要 ( )   PDF (26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测量通常采用RTK与全站仪结合的作业模式,测绘数据生产效率低,成果不直观、利用率低。本文以广州市某项目为例,探索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BIM建模技术对优化审批改革的支撑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通过多角度空基观测能够高效率地完成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生成高精度正射影像图、实景三维模型;利用BIM构建报建三维模型,通过应用BIM测量仪器实现可视化放线放样;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生成BIM竣工三维模型,与BIM报建三维模型集成融合后进行对比分析,高效地支撑验收审批。试验结果表明,多技术融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审批改革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的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优化:从管理到治理
    林晓菲, 王芙蓉, 崔蓓, 陆新亚
    2025, 0(6):  151-155.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6
    摘要 ( )   PDF (15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正在推动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向治理转型。本文以N市自然资源部门为例,详细阐述了当前传统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主体协同、建设管理碎片化、要素覆盖等方面的局限,创新构建了信息化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行动框架,提出了“理念—内容—能力”三维治理内容,分析了场景化要素集、管理要素图谱、智能治理平台构建,探索了地方自然资源信息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李大伟, 许彩莲, 黄洁, 李季真, 唐甜
    2025, 0(6):  156-161,17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7
    摘要 ( )   PDF (124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流域(陕西段)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全面掌握该区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基础。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文物在空间上分布广泛,西安市出现高密度聚集区;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遗产形态,尤其古遗址数量最多;在时间上,文物古迹跨度时间长,各个时期均有遗存;文物整体分布与高程、坡度、主要水系高度相关。
    面向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时空数据仓库与分析工具
    李成仁
    2025, 0(6):  162-167.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8
    摘要 ( )   PDF (48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染病传播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时空信息,为进一步挖掘时空信息价值,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本文综合基础时空数据和传染病传播时空数据等信息,构建了面向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时空数据仓库与分析工具,重点研究了基于空间立体网格的统一空间码编码、基于机器学习的地址识别纠错,以及WebGIS环境下的时空聚集性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传染病数据分布和推演结果的分析与可视化,为传染病监测预警提供精细化的风险区域预警与决策支撑能力。
    浙江省耕地智保场景下监控选址优化
    吴雪林, 李杰, 戴维桐, 钱荣荣
    2025, 0(6):  168-17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29
    摘要 ( )   PDF (41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省通过“耕地智保”应用场景,依托“遍布全省、点多面广、站高望远”的铁塔资源优势,结合“铁塔+视频终端+智能AI算法”,全面推行“人防+技防”监控模式。传统上,基于经验的二维平面选址方案存在精度低、效率差、主观性强等缺点,而覆盖率和成本效益又是衡量监控网络布设方案质量的核心指标。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与视域分析算法,结合三维仿真技术,构建了候选监控点与耕地图斑的可视映射数据集。通过研究贪心算法、遗传算法及模拟退火算法,提出了一种模拟退火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改进的贪心算法为遗传算法提供高质量初始解,设计了一种融合型遗传算法(GA-SA)。该融合算法提高了监控选址的准确率与成本效益,并基于Cesium三维引擎研发了耕地图斑监控可视化系统,为耕地管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可视化支撑工具。
    交通可达性与冰雪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
    孔令佳, 何淦, 吕利娜
    2025, 0(6):  175-179.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30
    摘要 ( )   PDF (2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基于黑龙江2015、2019、2023年公路和铁路交通及经济数据,建立评估模型,衡量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而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模式。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东西差异显著但逐年改善,西部优于东部,相对差距由463.033降至377.176。②旅游经济联系呈现“核心-边缘”极化格局,以哈尔滨为辐射中心,与齐齐哈尔、绥化形成高强度联系,边缘区衰减显著。③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协调性不足,耦合协调水平集中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主体模式为中交通可达性-低旅游经济(M-L)。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东部地区交通建设,以交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面向车路协同的地理信息时空逻辑设计
    冯佳, 邢翀, 晏松, 戴帅
    2025, 0(6):  180-184.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631
    摘要 ( )   PDF (27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路协同体系关键环节即实现车辆、道路与规则之间的逻辑交互关系。针对传统交通环境下车辆管控不精细、交通规则监督覆盖不全面情况,为实现一般交通环境下交通行为全过程监管,本文基于GNSS和RTK的数字交通要素构建方式,提出交通时空数字阵列(TSDA)概念,设计数字交通规则的时空实现。以分米级精度实现了空间交通地理网创建,在车速识别、逆行判定、信号规则和车型监管4个规则范围内进行了多场景试验,并在高精电子地图中进行违法行为轨迹标注。结果表明,场景1中识别出预设超速违法行为;场景2中识别出预设车速与未按信号指示行驶行为;场景3中识别出预设未按信号指示行驶行为及部分逆行情况;场景4中识别出预设车型闯禁行、未按信号指示行驶行为及逆行情况。所预设的违法行为均被准确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