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枫, 陈翠华, 蔺吉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14, 23(2):88-91. [2] 焦以璇, 李薇薇. 新工科建设形成"北京指南"[N/OL]. 中国教育报, 2017-06-13[2021-03-0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6/379053.shtm. [3] 胡波.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2(15):27-28. [4]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5] 吴爱华, 杨秋波,郝杰.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1):1-7, 61. [6] 吴爱华, 侯永峰, 杨秋波, 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1-9. [7] 徐科军, 黄云志.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7):52-55. [8] 陈孟威, 陈兴明. "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 教育探索, 2018(6):37-40. [9] 于兵,孙志刚,张天宏. "新工科"背景下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6):77-81. [10] 彭斌, 袁晓娟. 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7):271-272. [11] 郝晓玲.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研究: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6. [12] 彭频, 刘晓军, 刘志刚, 等. 国内外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7(5):43-45. [13] 罗立群, 包申旭, 李育彪, 等. 矿物加工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实施模式[J]. 中国矿业, 2019, 28(5):164-167. [14] 刘辉, 孙世梅, 张智超. 新工科视域下"政校院企"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 2020, 9(7):147-149. [15] 唐雅媛,任盛,罗恩韬.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J]. 科技资讯, 2021,19(16):104-106. [16] 李自成, 文小玲, 刘健, 等.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教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3):25-28, 32. [17] 孙如军, 李泽, 崔锟,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模式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5(8):101-105. [18] 孟国忠, 王正.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12):257-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