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军,成金华.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111-119. [2] 白中科,周伟,王金满,等.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1-9. [3] 胡振琪,程琳琳,宋蕾.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J].环境保护,2006,34(19):59-62. [4] 高月.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地质矿产勘查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10):124-126. [5] 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启动[J].资源导刊,2024(15):4. [6] 杨金中,许文佳,姚维岭,等.全国采矿损毁土地分布与治理状况及存在问题[J].地学前缘,2021,28(4):83-89. [7] 王友生,吴鹏飞,侯晓龙,等.稀土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1):1831-1836. [8]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等.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与氮素矿化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9):3411-3421. [9] 马超,张晓克,郭增长,等.半干旱山区采矿扰动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7):750-758. [10] 刘英.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11] 李晶,ZIPPER C E,李松,等.基于时序NDVI的露天煤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6):251-257. [12] 彭凯锋,蒋卫国,侯鹏,等.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20,39(10):3388-3396. [13] 徐逸,甄佳宁,蒋侠朋,等.无人机遥感与XGBoost的红树林物种分类[J].遥感学报,2021,25(3):737-752. [14] 纪守领,李进锋,杜天宇,等.机器学习模型可解释性方法、应用与安全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9,56(10):2071-2096. [15] 周亚男,陈绘,刘洪斌.基于多源数据和Stacking-SHAP方法的山地丘陵区土地覆被分类[J].农业工程学报,2022,38(23):213-222. [16] 刘慧文,刘欢,胡鹏,等.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青藏高原草地物候变化多因素影响分析[J/OL].环境科学,2023:1-25(2023-09-22)[2025-0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HJKZ2023092000P&dbname=CJFD&dbcode=CJFQ. [17] 岳韦霆,任超,梁月吉,等.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南宁市野火灾害易发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2):858-870. [18] 曹新元,吕古贤,朱裕生.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及区域分布特点[J].资源·产业,2004(4):22-24. [19] 魏远,顾红波,薛亮,等.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2):107-114. [20] 谭雨欣,田义超,黄卓梅,等.北部湾茅尾海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J].生态学报,2023,43(11):4674-4688. [21] 谭洁,危千骏,廖朝阳,等.基于XGBoost-SHAP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城市形态与地表温度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25,36(3):659-670. [22] 陈小昆,左航旭,廖彬,等.融合XGBoost与SHAP的冠心病预测及其特征分析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2,39(6):1796-1804. [23] 王婧姝,毕如田,贺鹏,等.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NDVI动态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23,42(1):67-76. [24] 袁丽华,蒋卫国,申文明,等.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J].生态学报,2013,33(24):7798-7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