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才军. 地壳形变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等.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2):205-215. [3] 王忠昶,李亚洲,白海峰.地下水开采引起铁路路基沉降的数值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7):707-712. [4] 吴怀娜, 顾伟华, 沈水龙. 区域地面沉降对上海地铁隧道长期沉降的影响评估[J]. 上海国土资源, 2017,38(2):9-12. [5] 孟庆筱, 吕健, 景鹏旭.基于二维有限单元法的芦山M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 39(2):25-30. [6] 尹海权,何庆龙,王生文,等.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J].地质论评,2018,64(5):1132-1140. [7] 徐东卓,焦守涛,朱传宝,等.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形变特征分析及发震模型探讨[J].地质学报,2017,91(10):2175-2184. [8] 王先智.地面沉降对高速公路施工的影响及控制方法[J].交通世界,2017(10):44-45. [9] 田芳,罗勇,周毅,等.北京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时空演变对比[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15(2):163-169. [10] 吴莉娟,殷瑾.城市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7,31(1):78-81. [11] 黄健民,邓雄文,胡让全.广州金沙洲岩溶区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关系探讨[J].中国地质,2015,42(1):300-307. [12] 孙晓涵,彭建兵,崔向美,等.山西太原盆地地裂缝与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关系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2):91-98. [13] 宫辉力,李小娟,潘云,等.京津冀地下水消耗与区域地面沉降演化规律[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1):72-77. [14] 张雯,宫辉力,陈蓓蓓,等.北京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17(8):909-916. [15] 罗建忠,刘金柱,孔友谊,等.GPS在天津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17,37(3):60-62. [16] 房浩,何庆成,徐斌,等.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43(4):159-164. [17] 宋晓光,艾明耀,张岳,等.基于多期离散观测数据的城市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分析与评价[J].工程勘察,2017(2):68-73. [18] 伊尧国,刘慧平,齐建超,等.基于改进Kriging插值模型的城市地面沉降变形趋势面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37(9):898-902. [19] 李广春,戴吾蛟,曾凡河,等.三维动态趋势面模型在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36(6):508-512. [20] 刘晓磊,赵志峰,李超.地面沉降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2017(2):37-42. [21] 罗立红,白晋娬,吕潇文,等.基于长期监测的天津市地面沉降影响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2):18-21. [22] 李佳琦,李欣杰,刘杰.天津市低海拔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19):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