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志林, 朱庆. 数字高程模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博, 张文君, 蔡国琳.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InSAR DEM精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6): 3767-3769. [3] 季灵运, 许建东. 利用D-InSAR和AZO技术获取Bam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29(6): 40-44. [4] 孙建宝, 梁芳, 徐锡伟, 等. 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J]. 遥感学报, 2006, 10(4): 489-496. [5] 刘智, 张红, 王超.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6] 何敏,何秀凤. 利用星载InSAR技术提取镇江地区DEM及其精度分析[J]. 计算机应用, 2010, 30(2): 537-539. [7] 王志勇, 张继贤, 张永红. 从InSAR干涉测量提取DEM[J]. 测绘通报, 2007(7): 27-29, 34. [8] 杨光. 基于双中心羽化加权WPCA的人脸识别算法研[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6. [9] 丁琼, 刘国祥, 蔡国林, 等. InSAR DEM精度与地形特征的关系分析[J]. 测绘科学, 2009, 34(1): 147-148, 186. [10] 刘国祥, 丁晓利, 李志林, 等. 使用InSAR建立DEM的试验研究[J]. 测绘学报, 2001, 30(4): 336-342. [11] 杨成生, 赵超英, 季灵运. InSAR技术用于西安地区DEM生成的精度分析[J]. 工程勘察, 2008(6): 47-49. [12] 荆创利. 使用SAR影像生成DEM的方法研究与精度分析[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13] TOUTIN T. Impact of Terrain Slope and Aspect on Radargrammetric DEM Accuracy[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02, 57(3): 228-240. [14] 肖金群.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山区DEM的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1. [15] 皮亦鸣, 杨建宇, 付毓生, 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M]. 北京: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