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最, 汤国安, 闾国年. 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7):867-877. [2] 陈军. 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J]. 地理信息世界, 2003, 1(1):6-11. [3] 孔云峰, 李小建, 乔家君, 等.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22(5):1-9. [4] 杜培军, 陈云浩, 张海荣. UCGIS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及对我国GIS研究的启示[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3):6-10. [5] 晁怡, 郑贵洲, 郭际元.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教学与改革研究[J]. 测绘通报, 2007(4):75-77. [6] 沈婕, 汤国安, 杨红,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材建设应用与发展[J]. 地球信息科学, 2007, 9(4):94-99. [7] 周卫, 龙毅, 汤国安. 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J]. 测绘通报, 2008(8):75-77. [8] 黄杏元, 马劲松. 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 国土资源遥感, 2002(3):5-8. [9] 李满春, 戴崴巍, 赵勇. 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2):26-29. [10] 艾明耀, 胡庆武, 潘励. 卓越GIS工程师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 测绘通报, 2016(1):142-145. [11] 王春, 钟文军, 江岭, 等. GIS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5, 17(2):92-95. [12] 李德仁. 发展我国GIS高等教育的思考[J]. 测绘科学, 2003, 28(4):4-5. [13] 王平, 刘慧平, 潘耀忠.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地理信息世界, 2003, 1(4):8-12. [14] 边馥苓. 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人才现状与存在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 2009,7(5):29-34. [15] 邓中伟, 季民河, 宋天征, 等.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0(6):106-110. [16] 秦其明, 董廷旭. 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5):34-37. [17] 程朋根, 聂运菊, 夏元平, 等. 对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的探讨[J]. 测绘通报, 2014(6):120-123. [18] 汤国安, 董有福, 唐婉容, 等. 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6):26-31. [19] 罗明亮, 汤国安. GIS高等教育空间结构演变及研究取向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2):251-256. [20] 李建新.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点的分布与研究方向[J].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18(1):26-29. [21] 程婧瑶, 樊杰, 陈东.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J]. 经济地理, 2013, 33(3):8-14. [22] 郑清菁, 戴特奇, 陶卓霖, 等. 重力模型参数空间差异研究——以中国城市间铁路客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2):1659-1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