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金南. 控制PM2.5污染: 中国路线图与政策机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2] 徐杰. 中国主要城市群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J]. 上海节能, 2020(6): 549-553. [3] WU S L, MICKLEY L J, LEIBENSPERGER E M, et al. Effects of 2000—2050 global change on ozone air 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8, 113: D06302. [4] 刘宏举, 郑有飞, 吴荣军, 等. 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2): 195-200. [5] 刘小正, 楼晟荣, 陈勇航, 等.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中东部城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8): 2811-2818. [6] 杜勤博, 陈欢欢, 李玥莹, 等. BP神经网络模型在O3质量浓度预报中的应用[J]. 广东气象, 2019, 41(3): 29-32. [7] 曹斌, 邱振戈, 朱述龙, 等.BP神经网络遥感水深反演算法的改进[J].测绘通报,2017(2): 40-44. [8] 张海龙, 蒋建军, 吴宏安, 等.SAR与TM影像融合及在BP神经网络分类中的应用[J].测绘学报,2006,35(3):229-233. [9] 王丽. 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2): 49-73. [10] 程麟钧, 王帅, 宫正宇, 等. 京津冀区域臭氧污染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 33(1): 14-21. [11] 邹艳芸.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PM_(2.5)浓度预测算法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 [12] 刘宇轩. 基于后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典型道路PM2.5和臭氧预测模型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20. [13] 张珺, 王式功, 杜亮亮, 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北中南部空气质量预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31(5): 96-102. [14] 叶斌, 雷燕. 关于BP网中隐含层层数及其节点数选取方法浅析[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6): 52-53. [15] 李苹, 余晔, 赵素平, 等. 2015-2017年中国近地面O3污染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 高原气象, 2019, 38(6): 1344-1353. [16] LU X, ZHANG L, CHEN Y F, et al. Exploring 2016—2017 surface ozone pollution over China: source contribu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9, 19(12): 8339-8361. [17] 王玫, 郑有飞, 柳艳菊, 等. 京津冀臭氧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7): 2689-2698. [18] 武晓红, 韩爱梅. 2016年太原市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与发展, 2019, 31(1): 175-176. [19] 陈魁, 郭胜华, 董海燕, 等. 天津市臭氧浓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35(1): 17-20. [20] 王锡曚, 李传哲, 王树谦, 等. 近50年来京津唐地区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15, 33(7): 7-11. [21] 陈世俭, 童俊超, KAZUHIKO K B, 等.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9(2): 273-277. [22] 段欲晓, 徐晓峰, 张小玲. 北京地面O3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J]. 气象科技, 2001,29(4): 15-18. |